CMCN 2月2日世界湿地日专题(3) | 懒蟹排行榜&有趣的软体动物

摘要:2015.01.31 世界湿地日 CMCN专题(3) 2015年2月2日为每年一度的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为“湿地,我们的未来”,CMCN将会有一系列活动与内容与大家分享,湿地日当天还有精心制作的宣传动画,敬请期待!专题(1)和(2)可以回复“世界湿地日”获取。

懒蟹排行榜

看过央视巨作《森林之歌》(第11集)——“听涛,碧海红树”的人也许还依稀记得片中谈到辛勤的招潮蟹总是能在潮水来之前就近切一块与恰到好处的淤泥将其洞口盖上,从而保存蟹洞中的空气。的确,招潮蟹是非常勤劳的螃蟹,它们每天都在做着潮退开洞、潮涨盖洞的工作。


▲ 密密麻麻的招潮蟹洞

▲ 招潮蟹,一个大钳和一个小钳


这几年我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的红树林,开展季节性调查。每次除了观察我的本职软体动物外,我还非常喜欢“偷窥”螃蟹的生活。

▲ 方蟹的烟囱状“碉堡”

当我第一次来到海南清澜港保护区时,被林内密密麻麻的“烟囱”惊呆了!我的第一感觉可能是渔民设置的捕捉海鲜的陷阱,然而,过不了多久一只方蟹科的螃蟹从洞口探出脑袋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这些可高达40cm的“烟囱”是这些螃蟹建造的“碉堡”,防止涨潮时海水漫灌进蟹洞。也许你会觉得这种螃蟹很勤劳,但并非如此,因为这样的“碉堡”非常牢固,如无外力破坏,可以持续使用几个月。


▲ 方蟹的树洞

后来的观察让我更坚定了方蟹科的螃蟹多半比较懒!如果在涨潮时钻进红树林,有时你会发现树上好像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你,原来是另一种方蟹科的螃蟹在跟你捉迷藏。这些螃蟹的起居跟招潮蟹一样有规律,不同的是他们“涨潮上树、退潮下树”。为什么要上树而不进洞呢?原来它们懒到连洞都不愿意挖,直接找个树洞遮风挡雨。


▲ 方蟹上树


方蟹科的螃蟹其实并不是最懒的!最懒的螃蟹,非梭子蟹科和扇蟹科的一些螃蟹莫属,比如齿石扇蟹。这种螃蟹也从来不挖洞,就近找一个石缝藏身,如果发觉危险,它们就装死,一动不动。当然,它们比方蟹科的螃蟹更懒的原因在于它们连树都懒得爬。

▲ 扇蟹,随便找个地方住就行


相较而言,寄居蟹就勤快多了。虽然它们从不自己造洞穴而是捡现成的“蜗居”,但是它们每天都需要背着房子行动,而且一生之中由于身体生长的原因会多次更换寄居物(大多为贝壳)。我曾经观察过寄居蟹更换寄居物的过程,如果两个同样“居住面积”和牢固程度的寄居物摆在面前,它们一定选择新鲜、鲜艳的那个钻进去。其中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我混乱猜想可能寄居蟹也爱美,也可能住上漂亮的房子有利于它们求偶。

▲ 寄居蟹,堪称房奴


和寄居蟹相当的是关公蟹。在看到它们以前,我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类螃蟹存在。俗话说“水往低处流”,退潮时红树林潮沟里的水总是带着漂浮和悬浮于其中的一切物体流入大海。但有一次我在广西防城港红树林中开展野外工作时,却发现一片牡蛎壳居然逆流而上。好奇心驱使我淌进潮沟仔细观察,原来海月壳的下面藏着一只身体侧扁、“四肢”细长的螃蟹,这完全颠覆了我认知中螃蟹该有的比例。

▲ 关公蟹的遮蔽物,不翻不知道

这种螃蟹的结构跟它们的生存方式息息相关。小而扁平的身体(头胸部和腹部)减轻重量和摩擦阻力;除去一对短小的鳌足外,其他四对足均细长;其中第一、第三对足为游泳足,第二、第四对足的末端特化为倒钩,可以勾住遮蔽物(用于躲避天敌)的边缘,从而背着遮蔽物在潮沟中游泳觅食。当然,关公蟹也是每天背着遮蔽物,在身体生长的过程中也需要多次更换遮蔽物。

▲ 关公蟹正面,一翻吓一跳


螃蟹中最为勤劳的肯定是和尚蟹。在砂质或砂泥质的红树林光滩上,你常能远远看到密密麻麻的和尚蟹在活动,但当你靠近时,却什么螃蟹也看不到,只留下一整片疏松的光滩。原来,和尚蟹的警惕性很高,当它们发现有异动时,会以极其迅速的速度“旋转”进砂中。

其实它们都藏得很浅,这时你只要选择几处疑似挖掘的疏松痕迹,往下挖5cm必然能发现它们,刚被挖出来的和尚蟹也习惯装死。之所以说它们最勤劳,是因为它们没有固定的巢穴,每天都得掘穴而居,加上遇到危险时的反应,一只和尚蟹一生要掘穴成千上万次。



于是,我得出了懒蟹排行榜(懒惰程度):梭子蟹=扇蟹>方蟹>寄居蟹=关公蟹>招潮蟹>和尚蟹。



有趣的软体动物

我国的红树林拥有丰富的软体动物资源,现有文献和资料记载的软体动物种类近300种,大多属于腹足纲(俗称“螺类”)和双壳纲(俗称“贝类”),还有少数头足纲、多板纲和掘足纲的种类。


我的硕博专业本是植物学和环境科学,但我对软体动物情有独钟,于是从硕士至今,我的研究重点是跨学科的红树林软体动物。通过四年的野外调查,目前我已记录的红树林软体动物已超过400种,其中不乏新记录种,名字与红树林相关的软体动物有红树蚬和红树拟蟹守螺。

▲ 红树拟蟹守螺


观察和研究红树林区的软体动物是一种愉悦。通常我都会带着问题开始新一轮的季节性野外工作,然而每次野外工作结束后,却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这就是红树林的奇妙,也是软体动物的魅力。


我曾经在海南的红树林观察一种三角耳螺。大部分的三角耳螺分布在高潮带离地1-2m的红树植物树干上,然而在东寨港的野菠萝岛上,三角耳螺可以攀附到5m高的树上。于是问题产生了:这些三角耳螺到底吃什么?因为我观察了两个完整的潮水周期,这些三角耳螺仍然在原地一动不动。吸食树汁?啃食树皮?从大气中获取能量和营养?因为潮水淹不到野菠萝岛5m的高度,这些三角耳螺不可能从海水中获取食物。这个问题至今仍困扰着我,也成为我继续探寻的动力。


▲ 三角耳螺


动物选择生存繁衍的“家”无非就是两个条件:一是安全的栖息地,二是丰富的食物来源。在红树林里有近10种滨螺科软体动物,我称它们为“赶潮的滨螺”。每当涨潮时,它们会随着潮水慢慢沿着红树植物往上爬,退潮时又慢慢往下爬。后来我阅读文献发现,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海水表层的浮游生物,只有“赶潮”它们才能获取足够的食物。


▲ 斑肋滨螺


红树林里还有一种特别的双壳类——难解不等蛤,其名称的由来可能与其生活史复杂且尚不为人所知有关,而且它们的外形会依据不同的附着物而呈现不同的变化,有时呈椭圆形,有时呈长方形。一般的难解不等蛤是古铜色的,攀附于红树植物的茎上,几乎不运动。但我发现在红树林区还有一种“难解不等蛤”,呈金黄色,体型较小,攀附于比茎更高的叶片上,偶尔会围绕附着点“转动”。

▲ 金黄色

▲ 古铜色


于是问题又来了:这两种“难解不等蛤”到底是同一个种还是不同种?抑或者是同一个种的不同亚种?


红树林里蕴藏着无数与软体动物有关的问题,也在随时演绎着丰富有趣的软体动物的故事。



摄影鸣谢:刘毅、王文卿